【廣州日報】工業回城!廣州加速布局都市工業
瀏覽:
近日,位于廣州工業大道旁的嶺南V谷-橡膠廠創意園內,鼎漢技術廣州總部剛剛完成了其全球研發中心實驗室的裝修,即將投產。這個創意園前身是廣州第一橡膠廠的老舊廠房,通過微改造現已轉型為新型都市工業園區。受訪業內人士及專家均認為,廣州發展都市工業前景廣闊。嶺南V谷-橡膠廠創意園負責人薛鵬告訴記者,預計該園區完成招商后,年工業產值將達20億元。
都市工業動能不斷積蓄
“都市工業并非傳統的工業業態,而是注重低碳環保、高精尖高附加值的業態,這也是我們招商瞄準的對象?!毖i告訴記者。
嶺南V谷-橡膠廠創意園,利用原橡膠廠廠房生產車間工業遺產進行微改造,總用地面積2萬多平方米,共有22棟不同層高的建筑。薛鵬表示,園區隸屬于廣州工控集團,其前身是橡膠廠,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工業基礎,而且廣州具備發展都市工業的實力,因此項目一開始就定位為都市工業園區。
記者觀察到,在“堅持產業第一,制造業立市”的戰略方向指導下,海珠區、天河區等中心城區紛紛向都市工業拋出橄欖枝,引導工業回城。海珠區提出“十四五 ”期間新增10個都市工業園區,釋放超100萬平方米優質載體,都市工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。天河區也提出將現代都市工業列為主導產業。
都市工業動能不斷積蓄。如海珠區今年上半年全區工業投資增長25.2%,近兩年來增速首次高于全市水平,紗纖億、超境汽車等12家都市工業企業逐步實現升規納統,小單快返、布碎循環利用等一批都市工業項目加快落地。
產業園區發展定位也紛紛瞄準都市工業業態。負責園區運營的廣州工控科技產業發展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,除了嶺南V谷-橡膠廠創意園瞄準都市工業業態,對于位處廣州市核心區域的老舊廠房,在進行工業遺址保護的前提下活化工業遺產,通過圍繞原廠區自身產業鏈進行穩鏈、補鏈和強鏈,開展產業升級,同時騰挪部分廠區空間,進行城市改造,引進其他產業內容,打造都市型工業。
值得關注的還有,位于琶洲試驗區南片區的珠江科創園內,廣州市中心城區最大示范性都市工業園區正在加速開建,建成后預計園區年工業產值將超30億元。
高精尖、低能耗工業回歸 與城市共生共長
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區,究竟能不能發展工業?
今年3月,專注電氣化高端裝備、智能信息化系統研發生產的高新技術上市企業——鼎漢技術廣州總部及全球研發中心落戶嶺南V谷-橡膠廠創意園,租下了一棟4000平方米的四層小樓。
對于工業企業為何選擇進駐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區,鼎漢技術總裁張凱楊表示,進駐廣州市區是研發部門和輕量化的中高端產品,產值高,但所需廠房占地不大。
“就拿中高端的輔助電源生產來說,生產面積1.5萬平方米,年產值可以達到3億元的規模,而且不需要占地面積很大的廠房。雖然中心城區租金成本高,但是對于企業來說,這里市場更大、這樣的成本完全可以接受?!睆垊P楊介紹,鼎漢技術在華南地區的布局是將品牌運營、研發中試、技術展示等核心放在海珠,并逐步把符合都市工業特征的產品制造往廣州遷移,打造研產銷一體化的廣州總部。
據了解,過去廣州城市化實踐以“制造業往外遷、服務業往里走”為核心開展的“退二進三”,退出的是污染重的傳統工業,是為盤活城市土地資源、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創造了有利條件。如今,工業回城并非傳統制造業的回歸,而是都市工業的回流。以新一代信息技術、生物醫藥與健康等為典型的都市工業科技含量高、經濟密度大、競爭力強,完全能夠在中心城區扎根發展。
“都市工業企業的引進和回流,可以為創造就業崗位提供有力支撐,有利于激發創業創新的活力,夯實工業發展基礎,防止產業空心化。企業呈現能耗低、少污染甚至無污染、科技含量高等特點,與綠色生態環境相融合、與現代都市功能相協調。而且,廣州計劃引進研發型、總部型、技術型都市工業企業,打造智能制造都市工業產業集群,有利于引領制造業智能化轉型升級?!睂τ趶V州發展都市工業,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、廣州數字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張振剛如此認為。
廣州發展都市工業前景廣闊
“廣州發展都市工業前景廣闊?!睆堈駝偙硎?,廣州市發布了制造業立市的發展戰略,理清了以新一代信息技術、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為核心的產業發展思路。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創新試驗區等一大批新產業、新技術、新業態的孵化和承載平臺,為都市產業發展夯實了基礎。目前,廣州市正在探索建設智慧城市和數字孿生城市的路徑,在虛擬空間模擬,在物理空間建造,在社會空間增值,虛實融合,快速迭代的城市級創新平臺正在形成,將極大地拓展創新的空間,促進都市產業的高質量發展。
“軌道交通產業是廣州市定位的五大戰略引領性產業之一,市場大,以廣州中心城區為起點,智能裝備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軌道交通市場前景廣闊?!睆垊P楊也堅信。
對于廣州都市工業如何更好發展,張振剛建言道,廣州要發展都市工業,一要加強全市都市工業發展的總體規劃設計,統籌調配土地資源,基于土地、資金、人才、技術等關鍵資源要素,明確區域發展重點和整體布局。二要加快都市工業園區建設,提升都市工業集聚效應,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。三要圍繞新興產業領域,培育引進一批龍頭企業、獨角獸企業、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。充分發揮“鏈主”企業主導優勢,實現產業鏈上中下游協調發展、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。